【本報訊】本港再現又名食肉菌的壞死性筋膜炎個案,敲響防範警鐘。衞生署統計顯示,2016年至2019年,本港每年錄得168至285宗食肉菌個案,2020年至2022年疫情肆虐時,食肉菌個案一度跌至雙位數,到2023年回升,錄得176宗;2024年的感染數字繼續增加,僅首5個月,已發現99宗個案。去年4月,一名港人赴日本後感染食肉菌死亡。澳門同月也通報了一宗感染創傷弧菌後急速死亡的個案,而創傷弧菌導致的傷口感染可引發壞死性筋膜炎。
壞死性筋膜炎極速惡化
疫情前本港每年均有1,500至2,000宗甲類鏈球菌感染個案,疫後各種傳染病的案例數量再次上升。本港出現的個案亦明顯上升。
今次截肢個案的男患者感染甲類鏈球菌併發壞死性筋膜炎,壞死性筋膜炎(通常稱為「食肉菌感染」)可由不同種類的細菌引致,而甲類鏈球菌被認為是最常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。衞生署呼籲市民小心,因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通常透過皮膚中的傷口,如切傷、刮傷、燒傷、昆蟲咬傷、或穿刺/手術傷口進入身體。患者可能感到劇烈的疼痛,亦可能會發燒、發冷、疲倦、肚瀉、嘔吐或感染部位出現膿液。壞死性筋膜炎病程發展迅速,並可引致併發症和死亡。
版權所有 ©2025 ON.CC (BVI) LTD.
All rights reserved.